在大众化教育趋势下,我们必须面对大量入学基础较差的学生。“如何适应学生”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。对此,在反复整理来源于教学一线的大量《督导听课记录表》的过程中,在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的基础上,感到有以下一些问题值得大家共同关注、共同注意:
1.教师备课时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,要想想如果这样讲课多数学生能否听懂;上课的教学内容、教学重点等安排都要有的放矢、因材施教,必须适合多数学生,让多数学生能够听懂、学会;参照“ABET”的观点,衡量一次课的教学效果,主要不在于“教师教了什么”,而在于“学生学到了什么”。
2.教学进度和难度应顾及多数学生,避免教、学脱节;要根据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,控制课堂节奏和讲解速度,避免上课速度偏快;课堂演示、操作时,要检查学生的跟练情况,尽量减少学生早期掉队现象;要特别注意避免大面积学生掉队、放弃的局面发生。
3.在教学中,教师应了解学生、关心学生,要注意观察课堂反应,注意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,关心学生听懂了多少,学会了多少;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阶段,更要多观察学生反应;在讲课、演示、练习、操作时,注意多数学生是否在听,多数学生能否听懂、是否学会;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经常听取学生意见,加强与学生的交流、沟通。
4.通过加强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,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,有利于避免教学脱节,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、积极性,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、加强学生记忆,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,吸引学生注意力,避免课堂沉闷。
5.要突出重点。面对我们入学基础较差的学生,教学应该突出重点;面对教学内容多而学时不足的现状,教学也应该突出重点;对于重点教学内容,要保证教学时间,力争通过多讲解、多举例、多练习、多总结、多复习等多种方式让多数学生基本熟悉、基本掌握,而对于非重点的枝节性内容,有的可一带而过,让学生知道、了解即可。
6.提倡讲练结合,精讲多练。要让学生动手、动脑,通过练习消化、理解、巩固,通过应用培养能力,“突出重点,讲练结合,精讲多练” 是适合我们学生现状的重要方法,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。
7.注意理论联系实际。教学中应合理配合穿插丰富多彩的典型例题、典型案例、典型考题等;每引入新知识,最好有一个或几个例子支撑;提倡广泛采用案例教学、问题导向教学、行动导向教学等;应合理安排必要的实验、上机,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;参照“CDIO”的观点,提倡“做中学”。
8.要灵活选用讲授、问答、讨论、演示、练习、实验、实习、参观、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;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,提倡调动学生积极性,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启发式教学;提倡融教、学、做于一体,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,加强能力培养的互动式教学、情境教学、行动导向教学;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,避免单调,单调则意味着枯燥、乏味。
9.注意经常对所讲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复习、归纳、小结(总结),加强讲课重点、讲课要点的提示,并给出简要的板书或醒目的PPT,从而达到增加讲课的系统性、条理性、加深理解、加强记忆的作用。
10.要让板书发挥突出重点的作用、增加讲课条理性的作用、加强记忆的作用、调节上课节奏的作用、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。
11.注意搞好PPT的版面设计,宜醒目,字体不宜太小;重要的操作步骤提倡列入PPT之中,便于学生学习、操作。
12.要控制课堂纪律,合理管理学生。在开始上课前,学生座位应向前相对集中,避免过于分散;应严格控制笔记本电脑的使用;在上课的90分钟内,控制课堂纪律、合理管理学生是老师应尽的责任。
13.要做好课前准备,准时上下课。有时发现上课铃响后,有的老师仍在低头做课前准备,上课耽误二三分钟的现象时有发生,这就需要教师按要求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。
14.要合理布置作业,加强作业检查、作业批改(讲评)。合理布置作业,督促学生的课外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,不能光靠课内45分钟。
15.在教学一线中,经常感到学生学习压力不足,很多同学感觉跟不上无所谓,挂科无所谓,补考无所谓,经常出现“学生不急教师急”的现象。教学是双边活动,在抓“教”的同时,也应抓“学”, 这样,才能在我院既形成良好的“教风”,又形成良好的“学风”,建议相关部门学工部、各系部、教务部、质量部等都能够不断研究这一问题,不断推进这一问题的较好解决。
16.学生上课迟到、旷课的问题任何时候也不能放松,辅导员应加强学生教育、管理,加强对学生迟到、出勤的巡视检查。
17.建议全体教师都要树立“学生满意”观念。学生满意是大众化教育趋势下必须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,特别是对民办高校更应如此。学生满意观念与学校的社会声誉及生存发展息息相关,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提高学生满意度,为学院保持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而努力。在高等教育领域存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,“让学生满意,让家长放心!”应该成为我们面对社会的庄严的承诺。当然,这个承诺是沉甸甸的!
18.在教学一线与学生的接触中,经常听到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有一些议论,学生意见集中起来,可用“多而杂”三个字表示。面对我们入学基础较差的学生,我们的教学计划最好应该做到“以就业为导向、形成主线、突出重点、适合学生、宽严相济”;应突出或加强主干课程、核心主干课程;周学时数建议控制在24学时左右;控制或减少期末考试科目(每学期期末考试课程建议控制在4门左右,其余均列为考查课);合理取消、压缩或合并一些可有可无的小课(有的小课可以用讲座代替之)等,避免在课程设置上面面俱到,“贪多嚼不烂”。
19.有时也会发生因教室投影仪、音筒损坏而影响教学的问题,也请相应教师及时报告,信息中心及时处理,力争做到早发现,早解决。
总之,要做到“了解学生、适合学生”,面对我们入学基础较差的学生,要多方共同努力,力争让我们的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“听得懂、跟得上、不掉队、不放弃!”
(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 供稿)